网站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支部动态 规章制度 学习园地 资料下载 清廉机关 留言信箱 二十大
今天是:
普通文章 校党委副书记、驻校纪检监察组组...
普通文章 同心共绘师大绿美画卷,携手奋进...
普通文章 校党委副书记旷永青深入党委统战...
普通文章 刘宁对做好全区机关党的建设工作...
普通文章 机关党员在学校2023年寻找“学习...
普通文章 交流共建聚合力 教育帮扶促发展 ...
普通文章 展精神扬风采 机关健儿持续闪耀...
普通文章 机关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学习...
普通文章 机关选举工作组关于广西师范大学...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纪律处...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印发《干部教育培训工...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学习《习近平著...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印发《习近平新...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
普通文章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
当前位置:首页  支部动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实践
作者:管理员     文章来源:转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点击数:4229     更新时间:2012-04-04  【 字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划时代的理论飞跃。她的孕育和发展,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源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是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面临重大的历史关头:如何破除“两个凡是”的束缚,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成为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催生了邓小平理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大挫折,一大批包括共产党和民族主义政党在内的大党和老党纷纷丢失政权,中国共产党再次面临重大的历史关头:如何保持党的执政地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进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后,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又面临重大的历史关头:如何避免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实践迫切需要理论回答的重大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
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产生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扩大企业自主权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这一系列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十三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步框架,十四大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我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实施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理论。香港、澳门成功回归,完善了“一国两制”构想等一系列实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六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发展机遇期,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在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在十七大确立为重要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世界谋求发展的实践经验。一切真知源于实践并没有否认从书本或他人那里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间接经验也是他人实践的结果。由于个体生命和精力的有限性,实践的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事必躬亲。因此,间接经验是获取认识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历,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不仅反映本国的实际需要,还充分吸收时代思维和智慧的精华。其一,深刻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反思社会主义建设脱离国情搞建设的教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始终以“走自己的路”为实践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反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脱离时代、保守僵化的教训,坚持从体制机制上变革与生产力不适的生产关系,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和开放视野;反思苏东共产党执政以后严重脱离群众的教训,科学揭示了共产党执政和建设的基本规律,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其二,充分汲取各国探求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教训,得出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等启示;汲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教训,特别是“拉美现象”以及前苏联地区“休克疗法”转轨的教训,得出既要吸收发达国家有益经验,又不能照抄照搬等启示;汲取一些大国崛起衰败的教训,得出把本国和平与发展同谋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结合起来等启示。其三,积极借鉴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共产党执政成败的教训,特别是苏共在社会主义大国长期执政后亡党亡国的教训和越南、古巴、朝鲜、老挝等国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保持执政地位的执政经验;借鉴国外其他类型政党执政的教训,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党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主义政党争取和维护执政的做法和经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和建设规律的认识。[NextPage]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保障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真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形式是主观的,其内容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实践论》中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之所以发展为全国性的大讨论,这是当时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生活水平很低,整整20年,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5页)这是同那些以脱离实际、违反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形而上学、主观主义为特征的“左”为指导思想分不开的,粉碎“四人帮”之后出现的坚持“左”的思想的“两个凡是”,严重阻挠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真正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确立实践为真理标准。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才使我们党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敢于去纠正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乃至扭曲的认识,使我们在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年以来,我们依靠自己力量解决了13亿多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近10%的快速增长,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5919元,扣除物价因素均增长了6倍以上。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688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圆满成功,神舟飞船、“嫦娥”顺利飞天,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取得重大胜利,应对国际
金融危机取得积极成效。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生动展现了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符合我们的实际,能够指引我们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不断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法宝。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绝对的,但又是相对的。因为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实践往往不能充分检验一切认识。坚持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为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接受实践检验。毛泽东同志就说:“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不能说明现有的理论体系已经是一个尽善尽美的理论,不再需要接受实践标准的检验。不然我们也不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出现诸多困难。在实践中,理论的相承性要求不断进行检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被具体实践证明了的指导当时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真理,但随着客观条件广泛而深刻地变化,我们已不可能在他们那里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完美答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理论、检验理论,完善与之一脉相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的连续性也要求不断进行检验。实践是连续不断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个阶段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是不一样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螺旋上升发展。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实践将比任何历史时期更多样、更鲜活、更复杂,作为客观反映的理论总结也将层出不穷、五彩缤纷。我们要勇于变革、勇于实践、勇于创新,通过实践的不断检验来开辟真理与时俱进的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NextPage

三、实践的关键是抓落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要求

  (一)抓落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理论要求。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抓落实是将主观认识变成客观行动,并达到预期目的的实践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关键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第一观点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提出了“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中央的大政方针都已确定,关键在于落实……要落实、落实、再落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行动”、“最重要的是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取得成效”等精辟论述指导我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而且还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察看工作落实情况。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不仅统揽全局,科学指挥,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亲临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废墟上、帐篷前、工地上,到处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正是由于他们深入实际、深入前线,掌握实情,才使各项决策、各项政策符合实际,始终指引着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正确方向。正是由于他们的率先垂范,一丝不苟地抓落实,中国人民才精神振奋、斗志昂扬、团结奋斗,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的所有成就,都是干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就是始终注重抓落实。”

  (二)抓落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实践要求。抓落实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实践,最根本的是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一切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其一,必须培养“愿意抓落实”的政治品格。“立身立业,必先养德”。要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坚持落实为人民群众,落实依靠人民群众,落实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要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树立正确的
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当做成就感来追求,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民受益的事,多干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事;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自觉把讲大局、顾长远、抓落实作为党性修养来加强,作为思想境界来追求,作为领导原则来坚持。其二,必须怀有“善于抓落实”的领导本领。“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要善于坚持以学为先,做学习型领导干部,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完善知识结构,把知识更好地转化为真抓的思路和实干的措施;要善于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丰富实践知识,认识和把握抓落实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要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科学谋划、把握机遇的能力,提高知难而进、化解矛盾的能力,提高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能力。其三,必须形成“推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行政管理机制;要健全科学民主、灵活高效的决策执行机制;要健全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健全严肃责任、严惩作假的监督约束机制。其四,必须树立“利于抓落实”的工作作风。“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当前最急迫的是减少繁文缛节、减少文山会海。“十二五”规划擘画了宏伟蓝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实践指明了具体路径,我们要不浮躁、不折腾,静下心来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搞建设,为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行动、行动、再行动。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生命力永无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开拓中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创造性的发展,在实践中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返回顶部 ] [  打印本页 ] [  关闭本页 ]
地址:541004 广西桂林市育才路15号 电话:+86-0773-5812081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 (桂ICP备05000954号,桂公网安备45030000002号)